close

本文出處:選擇權賣方交易策略

作者:James Cordier & Michael Gross 譯者:黃嘉斌 出版社:寰宇

個人整理之後節錄

 

 

選擇權賣方交易

 

選擇權賣方交易與捉鯰魚

    假設某地方新開一座釣魚場,而釣魚場內只有「鯰魚」與「鱸魚」,其中80%為鯰魚,20%為鱸魚。這時候老闆貼出告示如下:

釣到鯰魚,釣客損失1000元。

釣到鱸魚,釣客贏得1000元。

釣到大鱸魚,根據重量,贏得20005000元不等。

釣到天霸王大鱸魚,獎金高達10,000元。

 

之後,很多釣客聽到這個釣大鱸魚的場所,想到這裡來試試手氣,他們對於怪獸級的天霸王大鱸魚尤其感興趣,於是排隊等著進場。

釣客每釣起一條鯰魚,就損失1000元。平均來說,釣場每收取8000元,大概要支出2000元,某些情況下有人手氣特別順暢,釣場老闆可能必須支付30004000元,可是每天結帳的時候,釣場幾乎都是賺錢的。

釣場沒有規定他們必須釣10次,有些人只有幾千元,所以只能釣幾次,某些人會整天留在這裡,多數人都會釣到口袋空空為止。某些人會釣到大鱸魚,甚至會釣到天霸王大鱸魚,這時候會造成很大的轟動,甚至吸引新聞記者來拍照。一些過去沒有釣魚經驗的人,看到媒體報導之後也前來排隊準備釣大鱸魚,這讓釣場的生意更興旺,鈔票也滾滾而來,因為大部分人都只會釣到鯰魚。

沒有多久,少數精明的釣客開始察覺到竅門,於是不再光顧。但非常幸運的,那些想要釣大鱸魚的人還是絡繹不絕。這些人老是釣到鯰魚而輸光口袋的錢,於是他們不再釣魚。可是,永遠會有一些想試試手氣的新釣客,所以釣場不愁沒有客源。

過了一陣子,有些釣客開始作研究,他們長時間觀察釣場,在家裡研究該處的地形圖,嘗試判斷大鱸魚藏匿的地點,然後帶著電腦設備與最精密的釣具回到釣場。即使如此,結果也沒有明顯改善成績,因為他們所打的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役。雖然釣場確實有大鱸魚,但魚群畢竟有80%屬於鯰魚,不論計算多麼精確,也不能改變事實。

雖然追求怪獸級的大鱸魚過程比較刺激、更具幻想空間,但談到最後的戰績,還是釣場賺走大部分的錢。少數釣客終於明白這個道理,於是紛紛仿效,自己開起釣魚場。但是仍然有人懷疑,釣場為了賺釣客的1000元,卻有可能被賠上10,000元,這個風險讓他們打消開釣魚場的念頭,於是繼續試圖釣起大鱸魚,最後輸光了所有的現金。

這個故事比喻的,正是選擇權賣方(釣場)跟買方(釣客)的交易模式。追求天霸王大鱸魚的釣客代表選擇權買方,他們受到重大獲利的誘惑而試圖釣起大鱸魚,但是勝算只有20%左右,即使釣起大鱸魚,戰利品真正屬於「天霸王」等級的機會也很渺茫。

 

導論

 

妳有沒有聽過,絕大部分的選擇權到最後都過期而沒有絲毫價值?根據估計,持有至到期日的選擇權,大約有7580%是沒有價值的。若是如此,為什麼沒有更多投資人來運用這些驚人的統計數據呢?一般投資人為什麼要絞盡腦汁研究共同基金的績效表現?或是辛苦計算個別股票的本益比,而不在選擇權各種履約價之間挖寶呢?絕大部分期貨交易者寧可去猜測行情頭部或底部的買賣點,結果年復一年的發生虧損。更有甚者,交易人寧可購入價外的買權或賣權,博取非常渺茫的獲利機會,卻讓一些幾乎是「手到擒來」的意外之財擦身而過?

 

答案很簡單,就是:對於未知的恐懼,因為不瞭解而造成恐懼。

 

    選擇權賣方交易之所以不討喜,因為速度緩慢,獲利潛能有限。多數選擇權賣方承擔無限風險而追求有限獲利,這似乎違反最根本的投資源則。大部分交易者都被灌輸一種觀念,認為賺錢的基本模式是:藉由一系列小額虧損來換取一次重大獲利,這種博取重大獲利的機會,正式讓交易者與賭徒們不斷回鍋的最大誘因,也因此不斷發生損失。

 

    很多人踏進期貨市場的第一筆交易,往往就是買入選擇權,因為經紀人告訴他們,這是最安全的交易方式之一,這種交易方式所承諾的是有限風險。確實沒錯,買入選擇權所承擔的風險,只侷限在妳所投入的資金,不幸的是,最後結局通常也如此:買入的選擇權經常會發生完全損失。換言之,買入選擇權的勝算非常渺茫。當然,偶而也會賺錢,但是一般人都會把獲利又用來買新的選擇權,而這些選擇權仍然很可能過期而沒有價值,即使妳能夠獲利一陣子,但運氣終有用盡的時候。

 

    身為選擇權賣方交易者,妳不用擔心行情的漲跌方向,也不用考慮何時應該獲利了結,妳決不會由於時間流失而感受壓力,因為妳希望時間趕快流失。

 

    選擇權賣方交易策略是一項越來越普及的交易操作,但仍然是交易圈子內最少人瞭解的領域。

 

交易動機

    如果妳的年度報酬率目標設定為穩定的30%、50%或70%,那麼選擇權賣方交易可能就適合妳。如果妳的目標是每年賺取200%、300%或1000%,就如同很多期貨交易系統廣告所強調的,我們勸各位把資金拿去買彩券或到賭城拉斯維加斯,就長期而論,勝算大概差不多。

 

效益1:勝算站在你這邊

 

    選擇權屬於消耗性資產,換言之,選擇權價值會因為時間經過而價值越來越低,這意味著,隨著時間經過,根本期貨契約或股票需要出現更大走勢,選擇權對於買方才會產生更大的價值,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選擇權買方會在到期前結束部位的理由。買方知道自己持有選擇權的時間越久,價值耗損越多,選擇權變成沒有價值的可能性也越高。另外,越接近到期日,其價格越難以上漲,買方也越難獲取獲利。

    這些年來,金融交易市場雖然出現了很多巧妙的操作手法,但是還沒有人可以讓時間停止前進

 

*平均來說,凡是持有至到期日的選擇權,每四個契約就有三個沒有價值。

*買權與賣權過期無價值的相對比率,取決於根本市場的主要趨勢方向。

*即使根本市場發生不利的方向走勢,選擇權賣方仍然居於淨獲利狀態。

 

    有句古老的諺語說的最貼切:趨勢是你的朋友,如果所賣出的選擇權得到趨勢的幫忙,選擇權過期沒有價值的勝算就會顯著提高。即使得不到根本市場趨勢的幫忙,選擇權賣方還是可以取得淨獲利。換言之,即時是在多頭市場,大多數買權還是會過期沒有價值。同樣的,即時在空頭市場,大多數賣權的最後結果,仍然是過期沒有價值,這意味著投資人對於根本行情的分析完全錯誤,其所賣出的選擇權還是有可能賺錢。如果這項結論確實無誤,則投資人對於根本行情的判斷只要有一半的時間正確,所賣出的選擇權就有75%以上會過期沒有價值。

 

    如果想在期貨與選擇權市場取得穩定獲利,交易者對於所建立的每個部位,都應該有擁有某種優勢,再作任何行情分析之前,只是決定選擇權賣方交易策略,就讓投資人擁有大約80%的勝算,這顯然是一種優勢。

 

效益2:獲利了結變的很簡單

 

幾乎任何有關期貨交易的書籍,都會提到期貨交易致勝的根本原則:迅速認賠,讓獲利繼續發展。

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很有道理的觀念,但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,實際引用這個原則到交易帳戶,涉及滿多的困難。迅速認賠,讓獲利持續發展,理論上確實站得住腳,但明顯違反人性心理。「情緒」是交易者最致命的敵人,在所有情緒之中,對交易部位傷害最大的莫過於「期待」。

就我們的經驗來看,不知道何時獲利了結所造成的傷害,甚至超過偶而發生的重大虧損。由於這種「得而復失」的恐懼心理,結果造成交易者經常過早獲利了結。關於什麼時候是獲利了結的正確時機,當然沒有可供遵循的明確法則,沒有人知道市場出現的反向走勢,究竟是趨勢反轉或是短期修正,這也是期貨交易之所以很困難的諸多因素之一。

選擇權賣方交易策略可解決前述的困境。

捨棄期貨契約不用而改選擇權賣方交易,通常就不需考慮「何時獲利了結」的問題,市場會自行解決這個問題。個人手上所賣出的選擇權只要不要進入價內的狀態,選擇權就會因為到期日逼近而價值迅速耗損,最終變成沒有價值。選擇權到期,妳的空頭部位也自動平倉。

選擇權賣方交易,妳所能賺取的最大利潤,就是所收取的權利金,在多數情況下這也正是妳的目標所在。換言之妳有非常明確的獲利目標,也有達到該目標的明確方法。所以,妳的獲利了結的策略是什麼?很簡單,什麼也不用作,只要等待選擇權過期。

 

效益3:時間站在你這邊

 

    身為選擇權賣方,享有時間的優勢,不論市況如何,時間都會持續經過,而選擇權價值也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慢慢耗損。沒錯,某種價格方向走勢會增添選擇權價值,但時間永遠站在你這邊,時間經過永遠對妳有利,而不利於選擇權買方,這就有點像是置於炎熱天氣下的冰塊,隨著時間經過,冰塊會慢慢融化,直到冰塊完全消失為止。

 

效益4:只要接近就夠了

 

    期貨交易最困難的部分之一,就是判斷行情走勢的方向,這項工作本身已經夠棘手了,但對於選擇權買方,問題將更複雜。

    在任何特定時刻,市場價格將精確反映某交割月份商品在該交易日的價值,交易者想要針對價格走勢進行投機,不只要預測目前與未來基本面狀況,還要瞭解市場群眾對於這些基本面狀況的反應。所以,交易者不只要研究過去的供需數據,還要稍微瞭解供需因素如何影響價格的群眾心理。預測價格走勢的困難程度,就如同預測颱風發展路徑一樣,即使是專家,也只能作粗略的預測。

可是,預測不會發生的事件,那又是另一回事了。選擇權賣方交易策略的操作模式,妳再也沒必要猜測行情的可能走勢,妳所要作的,就是設定一個妳認為市場不可能出現的價位。當妳更熟悉相關技巧後,妳就知道如何挑選一些荒唐的履約價格來賣出選擇權,因為有些人就是願意針對極渺茫的機會下賭注,妳可以充分運用這些人的僥倖心理。

身為選擇權賣方,妳不需理會短線價格波動,妳需要關心較長期的走勢方向,更重要的是,那些不太可能出現的價位。金融市場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劇烈波動的行情,但長期價格通常都會反映基本面狀況。

如果妳的價格判斷正確,妳會賺錢,如果判斷只對了一部份,還是可賺錢,萬一判斷錯誤,仍然有機會賺錢。市場實際走勢可能朝妳預期的方向發展,也可能橫向盤整而沒有明確的漲跌,甚至可能朝妳預測的相反方向發展,只要妳的判斷不是全然錯誤,行情發展與妳判斷截然相反,而且出現快速而重大的走勢,否則還是能夠賺錢。

 

效益5再也沒有必要精確拿捏時效

 

    不少期貨交易者能夠合理預測長期價格走勢,但真正的麻煩總是發生在短期的價格波動上。即使行情因為長期基本面因素而呈現上昇趨勢,每隔一段時間仍然可能出現微幅或嚴重的修正。交易者從事期貨操作,通常會設定停損,尤其是小額投機客,他們設定的停損通常很緊密,讓自己沒有太多的迴旋空間,只要行情波動稍微劇烈一點,經常就會引發停損。選擇權賣方可以避免這些傷腦筋的事情,處在多頭行情,可以賣出履約價遠低於當時價格的賣權,讓行情有很大的波動空間而不至於影響其空頭部位,透過這種方式,不論行情漲跌都可以賣出,不需過份擔心時效拿捏問題。

    相較於期貨交易者,選擇權賣方的續航能力較強。

 

價格波動率

 

影響選擇權價值的最主要三個因素分別為:

1.       根本資產價格

2.       到期時間

3.       價格波動率

價格波動率是衡量選擇權相對於根本股票或者商品的變動速度,大體上來說,根本資產出現越大的漲勢或跌勢,或價格波動越劇烈,就會使選擇權的價格波動率越高,造成選擇權的價格上昇。根本資產行情越平靜,價格波動越緩和,選擇權價值也越低。價格波動率所衡量的數據,稱為選擇權DELTA值。

我們建議在價格波動緩和的市況下,賣出DELTA值偏低的選擇權,根據這個原則,我們會賣出價外程度很深的選擇權,這類選擇權進入價內狀態的機會非常渺茫。因此選擇權DELTA值之所以偏低,並不是因為根本資產沒有行情,而是因為選擇權的價外程度很深。

    我們認為,各位只要有足夠的普通常識,到不一定需要深入鑽研專業知識,只要挑選根本資產不太可能到達的價位作為選擇權的履約價格,實在不太需要關心價格波動率的問題。

 

    除了統計數據之外,選擇權賣方通常不需要判斷行情發展方向,也不需要決定在什麼位置結束部位,而此兩者卻是投資決策程序最困難的兩個部分。

    有一次,我問某位客戶為什麼把賣出選擇權當作是一種投資方式,他回答:

 

「因為我不是很棒的交易者,選擇權賣方交易是我想的到唯一賺錢的方式。」

如何挑選履約價格與時間

 

    對於任何一筆選擇權交易,勝算絕對站在賣方這邊,但我們還是要考慮賣出哪種選擇權勝算較高。

    我們的目的是挑選正確的市場、正確的履約價格,以及正確的到期月份,盡量讓選擇權很平順的到期沒有價值,而且契約過程中也不要發生重大變化。管理恰當的選擇權空頭組合應該讓持有者覺得安心,不需花太多時間或精力照顧,不要涉及緊張時刻,也不要絞盡腦汁。

1.      首先,挑選一個基本面長期展望非常悲觀或樂觀的市場,雖然該市場的長期趨勢最好也能反映這種樂觀或悲觀的看法,但這未必是成功選擇權賣方交易的絕對必要條件。

2.      順著基本面狀況,賣出到期時間26個月的選擇權,挑選遠距離的履約價格。

3.      設定選擇權的風險參數,賣出選擇權後,耐心等待。

 

第一步驟:基本面關鍵是挑選正確的市場

 

    尋找選擇權買方,首先要瞭解影響每個市場行情的基本面因素,或至少也要瞭解妳打算要交易之市場的狀況。技術面因素確實會影響短期行情,但是就長期的持續性走勢來說,還是由基本面因素主導,雖然這些基本面因素也會反映在技術指標上,但技術指標畢竟不是決定行情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。

    我們相信市場短期走勢確實會受到隨機因素影響,可是身為選擇權賣方,長期基本面才是決勝關鍵,這也是我們為何主張賣出26個月到期時間之選擇權的原因。賣出這類選擇權,而且挑選價外程度很深的履約價格,就能夠讓選擇權空頭部位安然度過短期隨機走勢的不利影響。

    很少專業玩家會單純持有買權或賣權而希望獲利,因為勝算太低了。

 

第二步驟:賣出價外程度很深的選擇權

 

    對於特定商品的基本面狀況有了初步瞭解之後,接著就要考慮履約價格。

    很多賣方只挑選到期時間不滿30天的選擇權,因為選擇權越接近到期日,時間耗損速度越快,尤其是在最後30天內。很多賣方相信這是成功的秘訣之一,問題是這類選擇權的權利金收入也很有限,賣方可能被迫挑選接近價平的選擇權,一旦行情稍有變化,選擇權可能就進入價內狀態,甚至迫使賣方認賠出場,或陷入虧損持續擴大的黑洞。

    交易者可以挑選價外程度較深的選擇權,而且還可以收取同樣程度的權利金,可是必須拿什麼來交換?就是選擇權的到期時間必須拉長。然而,如果賣方對於長期基本面的看法正確,所做的犧牲就很有限。價外程度加深,讓價格有較大的轉圜空間,到期時間拉長,讓經濟基本面的影響更容易反映在價格走勢上。所以,透過這種方式作選擇權交易,除非根本市場出現長期的不利走勢,否則選擇權空頭部位不至於呈現虧損。

    請記住,根本行情不一定要出現最有利的走勢,只要根本契約出現橫向走勢、甚至出現小幅不利走勢,只要根本契約價格不要穿越履約價格,賣方還是會賺錢,換言之,賣方只要判斷價格不會到達哪裡,而不需要知道價格會到達哪裡。

 

第三步驟:大漲或大跌行情時仍可選擇進場

 

    很多交易者可能對於明確的基本面狀況覺得很興奮,但實際看了價格走勢圖之後,就像被澆了一盆冷水。由於價格已經出現重大漲勢或跌勢,他們認為行情已經太高或太低而不適合進場,這是一種錯誤,妳可能忽略一些最好的機會。

    首先,市場之所以會出現重大走勢,意味著該走勢存在基本面理由。

    其次,看看既有行情屬於爆發性走勢或者呈現穩定而持續性的趨勢。如果存在明顯的趨勢,妳的勝算更大,因為如同稍早提到的,順著趨勢方向作選擇權賣方交易,到期無價值的比率更高,對於選擇權賣方來說,這很可能值得進一步耕耘。

    如果市場剛出現重大走勢,市況可能很不穩定,價格波動率提高,確實有利於選擇權賣方,因為權利金高漲,甚至出現明顯高估狀態。當然有利就有弊,即使買出價外程度很深的選擇權,但由於行情非常不穩定,短期走勢也可能朝不利方向大幅發展。這類市況是否值得掌握,基本上取決於交易者的個性,如果妳的天性保守,或許不該冒險進場,最好把這些機會讓給別人。

    就我們的經驗觀察,市場出現重大漲勢之後,短期內出現向下修正的可能性,往往超過重大跌勢之後的向上修正。

    行情創新高,這未必是賣出買權的最佳時機,而行情處於跌勢中,通常是賣出買權的較好機會。

小額投機客受到媒體煽動或被行情沖昏了頭,經常會迫不及待的買入他們買的起的任何買權或賣權,完全不考慮履約價格或權利金是否合理。碰到這種混亂情況,趁機賣出那些履約價格最荒唐的價外選擇權,等到狀況恢復平靜,就可以大賺一票,風險很有限。

 

第四步驟:透過選擇權未平倉量判斷行情走向

 

    一般交易大眾通常都選錯邊,這有統計數據可以作證明:80%~90%的期貨交易者最後難逃虧損命運。由於一般交易者都偏好買入選擇權,所以仔細研究選擇權未平倉資料,往往可以判斷一般大眾的立場。

    首先觀察特定市場的買權與賣權未平倉量,如果這兩種選擇權的未平倉量之間存在明顯差異,意味著大眾的態度偏多或偏空。碰到這種情況,如果可以選擇的話,最好是「反向操作」。例如某商品的賣權未平倉量超過買權未平倉量很多,表示一般交易者看空行情而買進賣權,而這些賣權的多頭部位來自何處?大多是由基金或商業玩家提供的,假定其他條件不變,碰到這種情況,最好賣出賣權(站在法人那一邊)。

    這只是各位考慮賣出選擇權時所應該評估的諸多因素之一。選擇權買家通常都是小額投機客,他們希望期貨市場出現重大走勢,並因此而發大財,問題是這類足以讓選擇權買家享有獲利的重大走勢,發生機率實在太低。

 

第五步驟:賣出設定在曲線「甜蜜點」之前

 

    到期前30天是選擇權時間價值耗損速度最快的期間,很多選擇權交易者因此而推論,最好賣出到期時間只剩下30天左右的選擇權。對於某些交易者來說,這套理論確實有效,可是如果妳想利用這套方法穩定賺錢的話,對於根本行情的短期走勢判斷必須非常精確。

    另外一種可行辦法,是賣出到期時間還有90天以上的選擇權,賣出的時間點,可以挑選時間價值急遽下降之前。如同我們稍早提到的,額外的時間價值讓妳有條件賣出價外程度較深的選擇權。對於到期時間分別為306090天的選擇權,如果想賺取相同金額的權利金,到期時間愈短的選擇權,其履約價格就必須愈接近根本契約價格。

   

第六步驟:漸入佳境

 

關於這套賣出到期時間26個月選擇權的方法,我們最經常聽到的抱怨是過程太緩慢、太沈悶。很多交易者把我們採用的方法,比喻為「看油漆慢慢變乾」之類無趣透頂的方法,可是這只是最初90天的情況,接下來可就不同了。

這套計畫引用的觀念稱為「漸入佳境」,運作方式如下:

第一個月:賣出一、兩組到期時間為26個月的選擇權。

第二個月:賣出一、兩組到期時間為26個月的選擇權。

第三個月:賣出一、兩組到期時間為26

Gou / Xuite日誌 / 回應(0) / 引用(0)
沒有上一則|日誌首頁|沒有下一則
回應